幼儿正常化人格的发展——嘉洋国际学校幼儿园教师周末读书会(一)


下文的作者:Jonathan Wolff
美国幼教协会、蒙特梭利教育中心、蒙特梭利学校顾问
专长亲职教育、师资培训、学校行政、成人教育训练
AMI(国际蒙特梭利协会) 6-12岁师资培训讲师
翻译整理:陈贞旬(台湾台北)
(本文约五千字,请耐心阅读)

蒙特梭利教育并不是老师「演讲」的教育,而是学生与老师双向沟通的教育。在探讨幼儿人格发展之前,我们应先检视老师自己的人格发展。
蒙特梭利说: “老师的首要工作是从事内在心灵的预备,并培养道德、秩序的习性,这是师资养成最难的部分,失去这层认知,所有的学习都是白费。……他必须深思如何净化心灵,升华成慈悲的心嘉惠幼儿;他必须谨守谦卑,致力于服务的真谛;他必须学会欣赏孩子展开的生命中,灵性所呈现的致密现象。老师唯有透过不断追求自我完美的过程,才能获得内在心灵预备的能力。”这种内在的精神预备,是许多师资训练机构不愿碰触的话题,但我必须问:当幼儿在一个预备好的环境,使用着精美的蒙特梭利教具,看着老师完美的示范,但面前的老师却不快乐,与世界的关系不平和,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时,幼儿感受到的是什么?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看不到一个成熟、快乐的典范,幼儿难道不会兴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困惑?

蒙特梭利的遗惠蕴含着:如果老师没有每天努力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人,没有努力让自己的内心经常充满幸福、爱与感恩,那她所接受的一切训练都毫无意义。因此,在每天工作开始之前或结束之后,问自己:“我是一个孩子可以仿效的典范吗?”当孩子看着我们,他心里想的是“ 我长大以后,也要跟老师一样”,还是“这个老师显然工作过度、疲累异常,我长大才不要跟他一样呢!”
我们都知道蒙特梭利教育中“预备环境”这个名词,如图一,外圈代表课程、环境领域,但里面两圈也同等重要,代表环境里的不同层面。
中圈指的是人际领域。在学校里,孩子一直观察着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包括如何与其他幼儿说话,如何与其他老师沟通,如何与家长对话。因此,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深深影响着幼儿的学习。

图一:预备环境的三个领域


有一所学校,为了促进学校的人际和谐,在每次召开教学会议,讨论课程、幼儿与家长问题之前,老师们都要先互表感谢之意,比如“谢谢你午餐时间帮忙我”、“谢谢你帮我处理那位生气的孩子”、“你的美劳活动实在太精彩了”;彼此表达感激,同时也表达自己的问题与需要。
在公开的会议里,彼此声求援助,例如,“我对处理某某孩子、某某家长有些问题,谁可以给我一些建议,让我把工作做好?”如果我们希望幼儿能接纳每个人的差异性,学习诚实,我们就必须做好榜样,向同伴坦承自己的困境,诚实接纳自己与别人的问题。
内圈是自我内在领域。幼儿经常看着我们,心里想着:“他是不是一位快乐的老师?”3~6岁的幼儿或许无法用适当的言语形容,但他们看得出来。因此,除了物质环境的预备,我们也必须确保自己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的,身心是健康的。

幼儿的人格发展
现代孩子接收的刺激比以前多,电视、多媒体、电动玩具等媒体提供的感受和经验都比以前丰富。在道德、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现今儿童与蒙特梭利当年发展其教育方法时的儿童已大不相同。
我在接受蒙特梭利教育训练时,经常听到一句话:幼儿接触预备好的环境就会正常化了。但如何让幼儿与环境接触呢?
在教室里,有些孩子有情绪方面的问题,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些孩子的学习刺激太多,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力,很难让他们对蒙特梭利教具产生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一套人格建构的课程,帮助幼儿体验什么是好行为?好行为带来什么感觉?并了解自己对行为的选择权。

现今管教孩子的方式,已经和过去不同。过去父母的管教方法是:你最好遵守规定,否则将受到惩罚。当孩子被严格要求,不被告知原因、没有选择余地、从未经验行为后果、未被教导思考、未被教导觉察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时,长大便成为苛刻的人——盲目遵守规矩,却又背地里陈仓暗渡。孩子被强加规矩,充满愤怒;犯错时,却又充满耻辱、罪恶。
你希望孩子觉得他一犯错就充满耻辱、罪恶?还是希望孩子把每个错误视为学习的契机,用自然法则提醒他修正想法与行为?
新的管教方法是以觉察为主,以幼儿为导向:不管你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对自己、别人和群体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你必须用心选择你的想法、语言和行为。
作为一个蒙特梭利老师,你希望孩子遵守教室规定,然后称赞他是一个好孩子?还是希望孩子能了解自己的所言所行,带给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能否解决问题,得到他想要的?觉察自己的抉择将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能发自内心遵守规定?

自我觉醒的幼儿
我所发展的“自我觉醒的幼儿”系列课程包含九个步骤,主要是为3~6岁的幼儿设计,不过,有些小学、婴幼儿教室,也会使用这套课程。在这次演讲中,我无法完整介绍九个步骤,但我将指出四个重点,你们可挑选对自己最有意义的加以练习。如同幼儿操作教具一样,当你能充分掌握某一项工作,觉得自己与孩子都相当自在后,再挑选下一项工作。

1.说故事
这套课程的第一步是「说」故事,利用说故事来教导好的行为。此处强调「说」故事的原因在于使用自己消化、吸收后的话说故事,这比照本宣科「读」故事更能吸引幼儿;另一个原因是,不论是潜能开发、体育训练或艺术表现的老师都告诉他的学生,若要成功,首先必须在脑海里形成愿景,将理想的生活图像化、视觉化。因此,口说故事能在幼儿的脑海里形成影像,将理想的行为视觉化。
说故事之前,我们必须先观察幼儿欠缺何种人格特质,是勇气、分享或是诚实?或是他们最近经常出现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说谎。如同蒙特梭利教室的工作,当幼儿练习的机会越多,越能独立操作或与朋友一起工作时,良好的特质将越能进入幼儿的人格里,成为平日行为的一部分。
以“说故事“教导幼儿的好行为(范例)
沙漠中的三个旅人
有三个旅人走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中。他们在旅途中看到了许多漂亮的植物和动物,由于他们被周遭景物吸引,走着走着,旅人们迷路了!
沙漠中的阳光十分炙热,气温非常高。旅人们又渴、又累、又害怕,他们彼此问道:“我们要如何走出沙漠呢”?
决定了一个方向后,他们继续行走。突然,其中一人指着远方,兴奋的说:“你们看!”
其他两位旅人也看到远方有某个东西,他们加快脚步前进,越走越近时,看到了一道又高又长的墙。
“不知道墙的另一边是什么”?有人开ロ了,他开始爬,想越过这道墙。他很累、很渴、很饿,也有一点害怕,但并没有放弃,终于他爬到墙的项端,往墙的另一边看去。
“哇!好棒!所有我要的东西都在这里。”他立刻到了墙的另一边。
“我也想看看墙的另一边有什么?”第二个旅人也开始爬高墙了。他比第一个旅人更累、更口渴、更饥饿、更害怕,但他仍然继续爬着并且爬到墙的顶端。
“太棒了!”他往下看,惊呼了一声,也下去了。
第三个旅人心想:“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他想了一会儿,也决定开始往上爬。他是最累、最渴、最饿,也是最害怕的一个,费尽千辛万苦,他终于爬到墙的顶端了。他往墙的另一边看去:“哇!这里有我所要的!”当他要越过墙的另一边时,他想到了一件事。
“停下来!”第三个旅人告诉自己:“如果我也一起下去,那还有谁可以留在沙漠中,帮助其他迷路的人?他们也许累了、渴了、饿了,也许很害怕,却没有人能告诉他们,沙漠中有这么棒的地方。我将拿取我所需要的东西,但我要回到沙漠中,当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第三个旅人回到酷热的沙漠中。
不久,他发现了一家人。爸爸、妈妈、小男孩、小女孩。又累、又饿、又渴、又害怕,无助的看着陷在沙丘中的汽车。
第三个旅人对他们说:“来吧!我带你们去一个很棒的地方。”
他牵着他们的手带领他们来到墙边,并教他们如何爬到墙的顶端。
当这一家人爬到墙的项端,看到墙的另一端,全都高兴极了。
第三个旅人又回到沙漠中,他用他的余生,帮助迷失在沙漠中的人们,带领他们来到墙边,并教人们如何越过高墙。
在这个故事中,第三个旅人的人格特质是“奉献”虽然他放弃留在墙的另一端,但他带领了更多人去到那里,并分享这一切。

2.角色扮演
与其让幼儿不知所以然的遵守某些规则,「角色扮演」能让幼儿看到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有选择的,而且不同的选择对于自己与他人都将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后果,对于是否能解决问题也有不同的效用。
我发展这个技巧的背景是在第一年当蒙特梭利老师时,经常被不会扣扣子、系鞋带的三、四岁幼儿哭吵着「我不会」而感厌烦。有一天,我便集合孩子坐在线上,假装我是一位三岁男生,还不会系鞋带:我来到学校,鞋带是松的,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鞋带系好,解决我的鞋带问题。
角色扮演一:用哭的。
角色扮演二:外面下雨,今天不出去,鞋带没系没关系。假装没问题,结果走着走着就绊倒了。
角色扮演三:请会系鞋带的小莉帮忙,小莉帮我系了101天,但是有一天她没有来。
角色扮演四:请会系鞋带的人教我,然后再自己练习。练习时,我只记得第一个步骤,忘了第二个步骤,请朋友或老师再做一次给我看。
我有意的让孩子看到我很有毅力的学,永不放弃,直到学会为止。当我学会时,孩子忘了我是成人,一起从线上跳起来为我鼓掌,颇能认同要自己学习系鞋带。
使用角色扮演的技巧有几个关键,当你观察到幼儿遭遇某个问题或面临某个挑战时,列出幼儿所有可能的反应和选择,依据这些可能性一一做角色扮演。每次扮演后,记得问孩子两个问题:“你觉得怎样?别人觉得怎样?”“你有得到你想要的吗?”
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告诉幼儿谁的扮演是正确的?谁的扮演是合宜的?但幼儿会观察各种角色扮演的情绪,观察谁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

3.设定行为目标
第三种技巧是「设定行为目标」,有意识的暗示。假设有个孩子紫琳,只会动手动脚,还不会用说的来处理她面对的冲突。我说过故事,也做过角色扮演了,就在今天快到游戏场(紫琳最会与人发生冲突的地方)时,我悄悄把紫琳带到一边问她:“等一下如果有人抢你的球,你是要打他,还是用嘴巴说?”因为已练习过「说故事」与「角色扮演」,紫琳很清楚的回答:“我会试着用嘴巴说。”这时我会告诉她:“紫琳,谢谢你,因为你愿意用嘴巴说,今天我们将会有一个安全的游戏场所。”如此,我在帮她为自己设立一个行为目标--试着用嘴巴说。

4.肯定、赞许、认可
再以紫琳为例。在进入游戏场前,我问她要用什么方法解决别人对她的干扰,她回答:“要用说的。”一旦我看到她的努力,我便过去对她说:“紫琳,我看到你用嘴巴跟你的朋友说出你的感觉,谢谢你让我们有一个安全的游戏场所。”如果肢体冲突还是发生了,我仍会先肯定她的努力(如果她已尽力尝试,却还是无法自制,仍做出肢体攻击的话),再跟她讨论她的攻击行为。如:“被你打的孩子有什么感觉?”“她做了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你要不要试试看用说的,告诉她你希望她怎么做?”

八比一的比例
一项有关「认可与赞美」的研究指出,当你说出一句负面的话:“你又打人了”、“我不要你这样做”、“你不乖”、“走开”,你就得说八句正面的话:“我很感谢你所做的努力”“谢谢你”“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真的很高兴你在我们班上?”才能改善他们的行为。不幸的是,多数人是在“听到八句负面的话,才听到一句正面的话”的环境中长大。
当我们与同事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不能以「八比一比例」来给对方和自己肯定时,我们要如何对孩子说出「八比一比例」肯定的话?特别是对那些特殊、令人头痛、极具挑战的孩子?
多说一些正面的话 ,就从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开始,在每天结束时,对自己说:“Wolff,你今天真的很不错。”、“Wolff,你今天要努力喔!”、“Wolff,你今天颇有成就。”这就是蒙特梭利所谓的「教师的精神预备」。

五种肯定的方法
1.人的肯定
•我相信你。
•我的生活里有你真好。
•我很高兴你在我们班上,你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很特别。
2.人格特质的肯定
•我很欣赏你的善良。
•我感谢你能有耐性的听我说。
•我看到你把球借给小朋友玩,你真的很慷慨。
3.努力的肯定
•我知道你花了不少力气在这上面。
•我很感谢你的帮忙。
4.进步的肯定
•谢谢你在这方面所做的改善。
•我看到你在这方面成长许多。
5.成就的肯定
•你达到目标了,真为你高兴!
•你做到了,多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