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平等,从苏格拉底式研讨会开始

对话是人们在关系中“共同思索”的交谈

 ——《Dialogueand the Art of Thinking Together》·William Isaacs

“共同思索”意味着你不再固执于自己的立场,而是敞开心扉去倾听他人可能带来的新思想火花——这种可能性在辩论时不太可能发生,苏格拉底式研讨会与辩论会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会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对话氛围”。

为了培养师生的5C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辩证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淮安市嘉洋国际学校美方校长Ryan在5月24日的嘉洋教师职业培训活动中引入西方流行的苏格拉底式研讨会模式。示范苏格拉底式研讨会的参与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对话。

并引导教师们探索与国际教育有关的理念和经验,研究和比较中西方教育之间的异同点。

在苏格拉底式研讨会上,参与者与主持人分担带领的职责,共同为研讨会的质量负责。研讨会要获得成功,参与者必须做好以下事项:提前准备自己的观点;研讨会中积极聆听;对别人的问题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反问;仔细准备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Ryan校长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参与研讨的老师和同学在“师生交往、学习压力、接受考试、课程设计及教学”等方面展开了精彩而深入的讨论,论点锐利、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论述清晰、夯实。

特别是在“教师是否应该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什么?”、“一个老师向学生传达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是学术性的呢,还是人格性的?”两个问题的研讨中,因为参与者的教育背景、生活背景、工作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大家的认识在“求同中存异”,这些认识上的异同也正是中西方教育之间的异同。

有了差异,才会有碰撞,有碰撞才会有思考。思考,是改变和进步的基础。这些碰撞之间产生的思想火花,正是我们的教育追求。我们希望在嘉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认识到教育不是给予与接收的关系,而是交流与讨论的融合。我们希望学生在嘉洋能学会以知识、能力的探索者角色出现在教育教学中,希望老师能真正的做好“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