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部】煮书,吃出语文味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嘉洋的语文课旨在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

那么,在嘉洋国际高中部的语文课上,学生怎么“煮书”,吃出“语文味”呢?
一、“写”是主菜,从写中吃透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1)在模仿中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每篇文章都是写作的范文,都值得学生去模仿。比如在现代诗歌学习后,学生模仿范文,进行诗歌创作。将书本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运用着,这就是“煮书”的结果。


(2)在想象中写文学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白,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比如学生通过想象,填补了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长大过程的空白;通过更改情节,丰富了元杂剧《窦娥冤》中蔡婆婆的人物形象等等。




(3)在情感升华处写文章学到有味时,学生对文章的文之情就会上升为我之情,就会动容,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抒发情感。比如学《论语》时,孔子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学生用自传的形式表达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二、书、画、演是“佐料”,吃出“语文味”
结合嘉洋国际高中部的戏剧课和美术课,从书、画、演中吃透语文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1)“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学生从书、画中对中华民族姓氏起源有了一定的了解。









(2)“半部《论语》治天下”,学生从书、画、演中悟孔子和弟子的关系,学到为人之道,与人相处之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实事求是、知错就改的态度等等,培养高尚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重拾鲁迅,从书、画、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斗争精神,发扬他理智的爱国主义精神。






供稿:国际高中部
文/图:蔡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