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蒙特梭利幼儿园⑦】教师也受教导

     蒙特梭利教育中,广泛的活动及优秀的成果并不是依照精密的计划实现的。她是先澄清自己的内心,听从内在的启示,然后接受由内心涌现的力量所引导。

蒙特梭利本人并没有依照固定的目标去实现自已的生活方式,而是当她的根源生命发生跃进时才出现所谓的目标,这与柏格森所主张的“生命跃进”或“创造自我之主体存在”的想法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生命并非一开始就朝一个固定的目标发展,而是当自己的生命不断产生变化,不断促进自我创造,因生命促使自己全力去生活,才能获得自我的充实感及喜悦。于是我们便将能全力生活的喜悦及充实感,和相伴而生的感想、自由之心、爱、规律、慈善等称之为“生命的果实”。

蒙特梭利所要求的便是心中常存“生命的果实”生活方式。同时她也要求接受教育的对象也能如此,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孩子背诵文章或成为怎样的人。

蒙特梭利重视的是“人类的生命”。这生命是“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有创造的能力。因创造而绽放喜悦、感恩、爱与自由之花朵的人,才会有完美的生命。能指导一个有生命的人发挥全部能力生活,创造自己,才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在教导孩子功课或技术。

因此,蒙特梭利主张教师本身必须将自己托付给大宇宙计划,站在自己和孩子一样是受教育者的立场。蒙特梭利在教师论中反复阐述“教师必须虚怀若谷”这个观点。这不是说大人要对小孩子谦虚而已,在对孩子谦虚之前,应对引导孩子与自己的根源作用谦虚。

若能真正努力探求到“教导”的力量,教师自然便会以温和的声音、谦恭的态度来行事。当教育工作者澄清自己指导的内心,忠实完成自己的使命时,才会发现接受自己指导的孩子内心也有明澈而真实的生命,这生命今朝向更纯美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任务就是协助他们的愿望向上伸展。此时教师必然会发觉在正确指导孩子之前,自己应先接受正确的指导,他的内心必须保持宁静,并向外探取具体的行动。

蒙特梭利说:“必然有某种力量指导我们,而我们也必须接受它的指导,既然我们从事教育,那么我们自己也必须接受教育,要矫正缺点,必须借助外力的协助及一种指示,那就是必须有某种力量指导我们认识自己的缺点。


本文选自《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论概述》
作者:相良敦子,曾赴法国巴黎研究蒙特梭利教育,日本九州大学博士,日本蒙特梭利学会理事,讲师

▼嘉洋幼儿园孩子们的做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