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点燃孩子的内驱力(上)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动机理论。

什么是“动机”呢?简单来说,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做事的因素。心理学上对动机的定义是这样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心理或者身体上的需要,会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行动,这个需要就叫动机。

动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在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推动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有外在动机,也有内在动机。

外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做出一项行为,因为这个行为会得到和这个人本身分离的结果。比如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奖励与回报,源于个体的外部。常见的外在动机如奖赏、分数、强迫、惩罚等。

内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内在动机是个体发自内心对于该项事物感到好奇,感到有兴趣,并认为能借由做这件事获得满足感。

我们在孩子培养某项习惯初期或正在努力完成某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从“外部动机”着手,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人喜好,可以很容易找到短时见效的激励方式。

但是,如果只着眼于“外部动机”的激励,必不能长久。

比如我发现,孩子对于物质激励法的新鲜感是有限的,长时间使用,这种外部的奖励带来的作用会迅速递减。如果此时完全依赖“外部动机”驱使,小朋友没有思考与发展这项学习行为、品格与更好的自己之间的联系,这也就是说没有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那么该项学习活动很难长久坚持,也更难实现自我驱动。

当孩子已经开始有兴趣主动做某事或者喜欢做某事时,家长若只着眼于物质或者外在奖励,而没有着眼于激发小朋友内在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却拼命让外部动机(物质奖励)和良好品格或学习兴趣、习惯融合在一起,反而容易压抑小朋友继续做这些事情的“内在动机”

曾和一个国际家庭在讨论,孩子刚回国,如何使她在中文成绩远远落后于同龄人的情况下,成绩突飞猛进时,这个妈妈的话,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次期中考试成绩进步很大,我们就是口头上进行表扬,我们很少用物质奖励。孩子的必需品我们会买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