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学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讲座:天涯在吾心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相信这句话是很多当代年轻人的梦想。

然而由于疫情的原因

很多人无法远足,也只能暂时搁置了计划。

4月8日,

清华大学校友曹谦博士做客嘉洋,

为师生们讲述了

自己游学世界的种种神奇经历,

让学子们足不出户,

依然能领略到世界各地的精彩与奇异。

曹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读书期间学(穷)游四方,仗剑天涯:

  • 坐标1:乌鲁木齐——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馕。
  • 坐标2:赫尔辛基——桑拿、森林、湖泊。
  • 坐标3:圣彼得堡——迷路、冬宫、夏宫。
  • 坐标4:北京——清华园的红砖(又红又专)。
  • 坐标5:渥太华——冰雪、房东太太、蹦迪。

如今,天涯在吾心!

“当我站在这里,你们觉得我和你们有什么不同?”曹博士首先给同学们抛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随后,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年龄、身高、长相、学历、职业、性格、思想……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曹博士继续补充道,除了基本的特征外,民族、宗教、信仰、语言等等都是有差异的。看到同学们略有所思,曹博士切入到了本次演讲的主题《文化多样性及融合》。

曹博士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先后在新疆、芬兰赫尔辛基、俄罗斯圣彼得堡、北京、加拿大渥太华等地求学时的经历和趣事。这些奇闻趣事深深吸引着同学们,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即将出国留学的他们提前上了一堂生动的预备课。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有时也很无奈。“当所处环境改变时,人们在沟通交流、学习压力、种族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将遇到许多冲突和障碍。”曹博士提醒到。曹博士为同学们列举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种种“遭遇”,比如,新疆的时差和漫天大雪让生长在南通的自己很吃惊;在国外,因为语言和肤色的不同,生疏感会时常出现;芬兰的糙米和鹿肉曾经让自己无法接受等等。

“当我们遭遇文化冲突时,心理可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新奇而兴奋、挫败而生气、表面的适应、独立深入的思考、同化而适应。”曹博士告诉同学们,当初次在国外生活时,首先要克服语言、饮食、作息时间等障碍,进行“表面适应”,再逐步进行“深层次的碰撞”,比如在文化上要求同存异,在生活习惯上要包容理解。通过积极的社交活动,与人交流,虚心学习,渐渐地会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

“Be brave & Be yourself!”曹博士鼓励同学们大胆地走出去,去领略世界的美好与多样。路在脚下,梦在前方,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世界终将向你敞开怀抱!

淮安市嘉洋学校受益于清华大学校友们的大力支持而创办,许多清华校友走进嘉洋,担任“人生导师志愿者”,给予嘉洋学子很多智慧的启迪和帮助。在讲座结束后,嘉洋学校执行校董苏红梅女士为曹谦博士颁发了聘书,聘请曹谦博士担任嘉洋人生导师志愿者,经常做客嘉洋,为嘉洋学子们指明人生的方向。


文图: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