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学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讲座:如何获得人生第一个专利?





专利是指一项发明创造的首创者所拥有的受保护的独享权益,是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表明了一个国家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强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专利已经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而对于中学生们来说,发明离我们有多远?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获得人生的第一个专利呢?10月21日下午,淮阴工学院科技处处长曹苏群教授携其研究生程何康同学作客嘉洋,就创造发明与专利申请两大主题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



曹苏群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东南大学博士后,现任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淮安校友会秘书长。主持或参与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澳大利亚和中国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优秀奖、第五届金博奖“创新典范奖”、淮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讲座伊始,曹教授首先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道具:一支三棱柱的铅笔。曹教授告诉同学们,传统的铅笔是圆柱形的,但是放在桌上容易滚落,所以日本有人发明了三棱柱的铅笔,这样铅笔就可以安稳的放在任何平面上。接着,曹教授继续列举了普通吸管经过思维发散后引发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通过列举这两个案例,曹教授进一步阐释到,专利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同学们被曹教授的演讲深深吸引,不禁也在思考“创新”与“发明”的相互关系。


接着,曹教授告诉同学们,发明创造随处可见,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很容易做到。那么,发明创造有什么方法呢?曹教授为同学们列举出了几个一般性方法:加减乘除法、联想法和缺点法。比如,一台老式的台式电话,在经过加减乘除法后,慢慢演变成为无线大哥大、平板按键手机、折叠翻盖手机、摄像摄影手机,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这都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思考慢慢演化而来的。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曹教授又通过列举各种身边的物品,详细分析了以上创造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的普遍应用,让同学们深受启迪。


如何验证这几种方法的可行性呢?曹教授以工业制造来举例。例如,在现代工业制造领域非常流行的3D打印技术就是在做“加法”,是增材制作的典型案例;在运动领域,脚踝支撑技术的研发,也是在做“加法”;在人工智能领域,人脸识别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识别人的两眼之间的距离,到如今通过识别人的喉结来判断性别,这样的识别技术已经越来越精准,就是在做“减法”。


在讲座进行中,曹教授还和同学们进行了有趣的互动。他分享了自己初中时代发明创造风扇灯参加比赛的故事,同时又为同学们讲解了一维、二维、三维的概念,极大的调动起大家对发明的浓厚兴趣,深受同学们欢迎。


整场讲座,曹教授旁征博引,运用很多鲜活的事例,以妙趣横生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吸引台下的同学们,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认知。曹教授的讲座也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让每一位同学都受益匪浅。









曹教授演讲结束后,来自淮阴工学院的研究生程何康同学为大家展示了目前他和团队正在进行的技术研发:预警安全带。这项技术可以避免安全带空挂,对于高空作业人员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随后,程同学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专利的基本知识。在中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那么,如何申请专利呢?程同学介绍了专利申请的两大关键步骤:专利检索和专利交底书撰写的方法。程同学建议大家在学生时代可以尝试申请个人专利,因为拥有自己的专利不仅对于国内升学有帮助,而且还可以申请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的名牌大学,为出国留学加分,在同等的学习成绩条件下,可以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讲座结束后,苏红梅校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深化总结。她由“物”的发明创造进一步延伸到了“人”的教育成长上。她指出,一切发明创造的基本出发点是“有用”,而对于中学生们自身来说,其价值也体现在“有用”上——是不是对家庭“有用”,对班级“有用”,对周围的人“有用”,对社会发展“有用”?
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苏校长希望同学们,一要秉持“仁爱、正直、信念、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二要做到嘉洋的5C——合作、交流、创新、思维、自信,做一个爱学习、勤思考、肯合作、为服务的人。她期待更多的嘉洋学子将来成长为企业家、发明家,拥有更多的发明专利,用创新改变世界,用知识创造未来,用行动去造福人类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