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如何疗愈心理创伤?这8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无论身处什么境地,你都不是孤单一人,请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作者:新新妈妈;来源“孩子教育”(ID:haizijiaoyu001)。

………………………………….

三年的疫情像给生活注入了催化剂,加剧了我们的精神焦虑和情绪内耗。此前,我们承受着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停摆、失业潮、网课;当下,我们被「幻阳」、「阳过」、「重阳」步步紧逼。一桩桩一件件,让我们的心灵不堪重负。

新冠的次生灾害,正在席卷着我们每一个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什么来应对当下的焦虑?或许我们暂时没办法改变所处的环境,但是可以调节自身。

今天,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心灵创可贴”纪录片片单内容涵盖婚姻、家庭、育儿、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并且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希望你能从这些“焦虑的源头”中找到共鸣,找到破解的方法,疗愈不开心。

一、《积极心理学》
豆瓣评分:9.6

《积极心理学》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哈佛幸福课》,作为哈佛排名第一的课程十多年来,无数海内外学子从中获益,找到人生的方向。主讲人塔尔博士也因此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塔尔博士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坦言,自己活了三十年,但并不快乐,于是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诞生了这门关于幸福的课程。

对于怎样才能提升幸福感,这部片子分享了许多实用的观点。比如第四课“积极的环境能够改变人”中讲到,我们要允许自己做凡人,允许自己各种情绪的转换。嫉妒、沮丧、焦虑、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无所谓好坏之分,问题是我们要用什么态度去对待这些情感。
当我们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可以在心里提醒自己,允许自己做凡人,也同样允许别人做凡人,比如丈夫、子女等等。当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正确的期望,也就踏上了幸福的起点。

二、《人生七年》
豆瓣评分:9.6

导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跟拍14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小孩,每7年回访一次,用整整56年时间记录了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创造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之一”。到2019年,这部纪录片已经从《7UP》更新到了《63UP》,其中一位受访者已经离世。

几十年后,受访对象和7岁的自己合影

人生能有几个七年?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之处在于,让我们窥见了14种真实又独特的人生。这14个孩子,其中有5位来自精英私立学校,4位来自工薪阶层,2位来自中产阶级,2位来自孤儿院,1位出身农村。

每一个7年,他们的人生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阶级背景截然不同的他们,在往后的几十年中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

出身福利院孤儿的保罗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一名电工;

出身农村的尼古拉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

出身工人家庭的托尼没能实现成为赛马手的梦想,投资失败后开出租维生;

出身富人家庭的安德鲁剑桥毕业,成为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出身中产的尼尔成为流浪汉;

……
从他们的人生境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你的阶级是高是低,出身都不能决定以后的人生走向。正如导演所说,我们是在“充满偶然与意外的生活中寻找意义和幸福的”。

时代的变化、个人的选择、家庭的影响等等,都通过镜头真实的呈现给观众,我们也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获得关于自我的思考。

去年,导演艾普特不幸离世,这场跨越了56年的“真人秀”暂告一段落,但属于观众自己的“人生七年”仍在续写,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顿而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幸福马上就会降临。

三、《伴侣治疗》
豆瓣评分:9.2

亲密关系,有时是蜜糖,有时是砒霜,但并不影响很多人前仆后继。如何与伴侣相处才能减少内耗,汲取力量?或许我们可以从《伴侣治疗》中获得启发。

这部片子记录了一位世界级的婚姻咨询师与四对伴侣的咨询过程为我们真实展示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治疗中的进展。

每对伴侣的议题都不相同,有一对夫妻的矛盾很典型。丈夫Desean工作很忙,但妻子Elaine却经常在上班期间给他发信息。Desean认为应该回家再聊这些不重要的事情,但Elaine却觉得不回信息意味着刻意忽视,而且等到下班,当时想要分享的心情也不复存在了。

往往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办”,而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却选择问“为什么”。在与二人的交谈中,咨询师进行了一番精彩的追问,逐渐让我们看清Elaine的所作所为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为“童年的阴影笼罩了现在的生活”。

了解了问题的源头,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咨询师所说,Elaine需要“学会分清过去和现在,尝试着在新的情境下用新的方式经营一段关系”。

这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对话都值得细细体会,如果你也在亲密关系中感到无所适从,它或许可以帮你看清问题的症结。

四、《我不是笨小孩》
豆瓣评分:9.1

“一年级的小孩都是考双百,全班一个下90分的都没有,我儿子考了65分……”
央视出品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仅靠片头就刺痛了无数家长,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笨?如果你也这么想,一定要往下看。

《我不是笨小孩》全片一共3集,讲述了3位患有阅读障碍的“笨”小孩的成长历程豆瓣评分高达9.1。

研究数据表明,适龄儿童里面,大约有5%-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

在他们的世界里,文章里的字是“一闪一闪的”,很难顺利读完;

记一个东西,要比别人多花几十倍的时间。

这些孩子,由于阅读障碍,起初是语文成绩差,慢慢地看不懂题干,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不了解情况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因此下结论:他/她肯定没有认真学习,要不就是太笨了。

片中的校校、群晓和若汐三个孩子便是这样,可即使被诊断出来阅读障碍后,他们的境况并没有马上好转。毫无疑问,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让中国家长放下对成绩的执念简直难如登天!在不断爆发的冲突和对峙中,影片中的父母逐渐学会接纳和理解孩子的不同。

这不仅仅是一部“阅读障碍”科普片,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启示录,就像海报中写的那样,“接纳不完美,反而更完整”。

五、《他乡的童年》
豆瓣评分:8.9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甚至远赴海外陪读,只为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可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知名记者周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日本传说中“全世界最好的幼儿园”到底长啥样?

芬兰教育全球领跑的秘密,仅仅是依靠不竞争吗?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

英国最难进的贵族私校,如何培养精英绅士?

诺奖大国以色列,是如何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

回到我们自身的教育,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当代教育智慧?

影片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对教育进行了一场深刻思考。

崇尚集体主义和规则的日本,孩子们的举止像是“复制粘贴”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被人羡慕的教育也许并不那么完美,被人诟病的方式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教育焦虑,也许可以适当放一放。

日本人对自己教育的评价

六、《幸福实验室》
豆瓣评分:8.4

这是国内首部心理学实验纪录片。第一季一共六期,内容涵盖了吊桥实验、失恋实验、36个秘密问题、夫妻箱庭实验等五个经典心理学实验并邀请到李银河、彭凯平、陈海贤等社会学、心理学众多专业学者对实验进行解读。

上面推荐的《伴侣治疗》让我们见证了沟通的魅力,这部《幸福实验室》则通过场景化演绎,让我们身临其境。

40位素人根据号码牌数字进行“配对”,这是一场经济学原理下的恋爱

这些实验的条件和流程看上去有趣又奇怪,如同一个个强悬念的故事情境。虽然实验高度简化了现实生活处境,但参与者的反应和态度,折射了他们真实的情感生活,专家观察员们也是金句频出。

面对大家关于理想家庭的期待,陈海贤老师评价道“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理想的家庭,所谓理想的家庭,就是有修复能力的家庭。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关系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能修复这个关系。”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勇则点评到,“人们等待的原因是想追求完美,但完美是良好的敌人,追求完美却可能错过良好。”

通过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传达的情感思考、价值选择以及几位学者的多学科专业分析,共同构建出一则当代“亲密关系图鉴”,这部纪录片也因此被很多网友戏称为“婚前必看纪录片之一”

七、《我聪明的大脑》
豆瓣评分:8.3

你想拥有一个“天才宝贝”吗?《我聪明的大脑》这部纪录片,就是来告诉你天才是如何养成的。影片一共有三集:生为天才、造就天才、意外的天才。

第一集《生为天才 Born Genius》讲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父亲有心理疾病,一个小女孩在12岁之前,一直被父亲独自囚禁在屋内,锁在一把椅子上。在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刺激的她,智力远低于同龄人。

而在怀孕期间就坚持听钢琴曲进行胎教的母亲,如她所愿生下了一个音乐神童,从两岁时就开始弹奏钢琴。

看完这一集会发现,“教育要趁早”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建立在脑科学基础之上的。研究表明,三岁和青春期是两次重大的脑细胞神经连接构建时期而刺激是大脑的基本成长要素,不受到有效刺激脑神经细胞就无法连接,因此三岁前的幼教对大脑的刺激作用不容忽视一旦错过大脑的发育关键期,一切就难以挽回了。

这部片子认为脑神经学是教育的基础,有关大脑功能和大脑发育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清晰明了,强烈推荐家里有小宝宝的家长看把握好孩子成长的黄金三年。当然,错过了也不用苛求自己,毕竟未来的日子还很长,后天的培养同样重要。

八、《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豆瓣评分:8.1

这是一部极为“扎心”的纪录片。一旦处在抑郁状态,我们要面临的敌人,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

就像每集片头都会出现的三句话:

“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这三句话分别出自张国荣、海明威和丘吉尔,代表了抑郁症患者的诘问、抗争和共生。

节目聚焦抑郁高危群体,走近真实的抑郁疾病患者,并追访了医学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希望从个人、家庭、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的经验、路径与方法,同时也为我们打破了许多日常中的偏见。

抑郁不是“矫情”。时至今日,抑郁一词的滥用,导致其有些被污名化,一听到孩子抑郁的第一反应都觉得是无病呻吟,忽视孩子的“求救”。正视抑郁,是很多父母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抑郁不分年龄。它会无差别地攻击青少年、壮年甚至老年人。我国早已步入老龄社会,2.6亿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亟需关怀。在他们眼中,“抑郁症,就是一种比常规癌症还可怕的病。”

抑郁不分群体。无论你是家境优渥,还是事业有成,亦或穷困潦倒,抑郁都可能找上门来。只是,弱势群体的境况更加艰难,昂贵的治疗费用就足以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节目中呈现的很多人,都在认识疾病、对抗抑郁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寻找让生命重新焕发活力的宝贵力量。如果你或者家人正被抑郁困扰,这部片子可以给你心灵的共鸣和一些有价值的方法。

无论身处什么境地,你都不是孤单一人,请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著作权归于原作者。